学校主页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 
 
我院学子在地方政府组织的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佳绩
发布时间: 2020-12-03 浏览次数: 2002

【编者按: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,提升竞赛在实践育人中的功效,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,助力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,彰显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及科研实力,2020年,学院多措并举,鼓励师生团队参加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,未来学院将以大赛为引领,进一步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推进双创课程建设、导师队伍建设、平台建设、基地建设等,提升双创教育覆盖面,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双创实践活动,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。】


 1“艾灸胶囊”负责人展示艾灸胶囊系列产品(“赢在南京”决赛现场)


刘如馨、吴英兰同学参加资本对接会项目路演


项目负责人李国庆接受电视采访


项目负责人黄子争和金伟鉴接受决赛前特训(“梧桐杯”一等奖)



获奖项目简介

一观本草(第八届”赢在南京“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

“一观本草:基于AI健康检测的中医药养康服务”:团队由中医八年制专业张露可、中医养生专业吴英兰和刘如馨组成,该项目是基于AI健康检测个性化养生的中医药服务平台,依托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老中医、教授、博士团队,依据“体质可分、体病相关、体质可调”理论,以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体质学说为标准,通过舌诊、面诊及用户信息采集,建立用户健康档案,智能分析舌象、面象及用户数据,依据五运六气、中医望诊等中医基础理论得出体质及健康分析,并可根据时令节气及亚健康大数据预测用户健康状况,智能推荐个性化养生方案,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质调制配方,精心配制出既养生又美味且基于“药食同源、本草养护”理念的健康体饮和养生食品。以草本袋泡茶为首发产品,从新一代消费者角度、视觉传播及宣传推广的策略上出发,不同于市面草本茶饮品牌,在AI检测与体质调护基础上,通过时尚的外观、清爽的口感去打动消费者,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,通过专业化权威性的服务,实现养生康复、未病先防,助力中国梦健康梦。


anyjoo艾灸胶囊(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创新组三等奖)

团队由护理(助产学)专业单谷雪、中医八年制专业宋晴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施文宇组成,“anyjoo艾灸胶囊”项目传承创新,结合艾灸与穴位敷贴两种中医外治法,进行现代消费升级,把科技融入中医。产品分为艾柱版、智能温控版两种,艾灸胶囊与不同疗效药物胶囊贴片配合使用。艾柱版艾柱燃烧热量经球形反射汇聚后作用于人体,专利技术实现无烟艾灸与灸疗温度调节;智能温控版仿真医师多种手法,精准温控安全高效;药物贴片使热能传导到穴位的同时,贴片中有益成份透皮吸收,大幅提升疗效。anyjoo艾灸胶囊使用便捷,突破艾灸在中医馆和居家场景使用的限制,可在办公室、户外、旅行使用,实现随时随地的健康体验。我们研发anyjoo APP、搭建健康会员系统为客户提供辅助找穴、养生资讯推送、艾灸专家连线咨询等服务。本发明设计美观,小巧便携,多种用途,用户体验更好,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。


药渣炼金术(第三届江阴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团体组一等奖)

团队由中药制药专业刘佳琪、韩慧颖、李国庆及药事管理专业俞子静组成。项目致力于中药药渣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,截至2020年初,我国已累计产生8亿吨药渣,每年仅甘草药渣就新增约1500-2000万吨。目前,药渣的主要处理方式是焚烧和填埋,这两种方式会造成土地占用及水土和空气污染。因此药渣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生物转化降解。由于药渣结构特殊,难以降解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包裹着抑菌性的黄酮类小分子,目前的生物转化降解药渣技术难度高、转化率低、产品品质差,无法满足药渣处理需求。项目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抗性菌株的选育,已经取得了药渣降解技术的关键性突破,获得了两种革命性菌种。这两种菌种一方面能耐受药渣及溶剂,降解纤维素产生纤维素酶,实现药渣的高效降解;另一方面能将难溶性黄酮转化为高价值的黄酮苷,实现了药渣的再利用。


植物多酚糖苷的“生物工坊”(第五届”梧桐林杯“江宁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)

项目团队由生物制药专业黄子争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范雅宸、药学专业金雅文、生物技术专业金纬鉴以及药事管理专业宋泽华组成。项目致力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利用。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有着价格昂贵,纯度低,难溶于水的缺点。为解决上述缺点,项目通过生物转化的方式,在团队独创菌种FJ18、“非水相”合成技术以及高效酶转化体系3大核心技术下,将难溶于水的黄酮苷元转化为高水溶性的黄酮糖苷,提高了药性分子的释放。项目团队目前已获得相关专利10项,发表SCI论文10余篇,并已获得权威机构专利认证,客户使用效果反应良好,市场前景广阔。






  Copyright © 2005 - 2021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网信办制作维护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:210023 苏ICP备11032525号-1